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部署2025年前新型储能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目标。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政策重点围绕技术创新体系展开布局,提出构建多层次技术攻关体系。在主流技术领域,要求加速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发,重点突破高镍正极材料和硅基负极材料应用瓶颈,实现单体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的技术指标。

对于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路径,文件明确支持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等成熟技术优化升级,同时加快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长时储能这一行业痛点,方案设定具体技术经济指标:要求全钒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成本控制在每瓦时1.5元以内。在战略前沿技术储备方面,将氢能储存与液态金属电池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高效制氢装备和储运技术瓶颈。

为防范产业无序扩张,政策实施差异化区域布局战略。依托内蒙古、青海等资源富集区建设锂电材料产业基地,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高地布局智能装备制造集群。

通过建设10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生态体系。目前行业领军企业已展开实质性布局,宁德时代近期启动的储能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80亿元。

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政策采取分类推进策略:发电侧明确新能源项目储能配置比例不低于15%,输电侧重点建设区域性共享储能设施,消费端推广电动汽车”光储充检”综合服务站模式。据行业统计,2024年电网侧储能装机占比已突破40%,全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同比增幅达120%。

面对关键资源约束,方案建立双重保障机制:国内加强锂、钴等战略矿产勘查力度,国外推进多元化资源供应体系。

在循环经济层面,要求202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退役电池回收网络,实现95%以上的动力电池回收率。目前行业龙头企业已具备年处理30万吨退役电池能力,梯次利用效率提升至70%。

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成为政策重点,要求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电池热失控机理研究、智能预警系统开发、消防技术标准完善等组合措施,2024年储能安全事故率已显著下降37%。未来将通过材料体系创新和系统结构优化,持续提升储能装置本质安全水平。

按照规划目标,到2027年我国将形成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储能企业,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率和国际市场份额双提升。业内人士分析,随着3000亿元市场规模的形成,我国有望在2030年前构建起全球最完备的储能产业生态体系,为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核心支撑。

小结

从本次发布的方案来看,明确2025年新型储能发展目标。锂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长时储能成本降至1.5元/ Wh以下,氢能储运纳入国家专项。实施差异化产业布局,资源富集区建材料基地,技术密集区培育装备集群,计划建设10个国家级平台、50家专精特新企业。

应用场景覆盖发电侧(新能源配储≥15%)、电网侧(共享储能)、用户端(光储充检),2024年装机量达8.5GWh。资源保障方面,国内锂钴勘探提速,海外布局多元化供应,动力电池回收率目标95%。安全监管要求全生命周期管控,2024年火灾事故率已降37%。目标2027年培育全球领军企业,2030年建成完备产业生态,为“双碳”目标提供核心支撑。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Loading

作者 yinhua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