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从云端向终端侧加速迁移的产业浪潮中,端侧AI正成为智能设备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无论是AI智能眼镜、可穿戴设备,还是物联网终端,用户对实时响应、隐私保护和低功耗运行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芯片设计向更高能效、更强AI算力的方向演进。
就在近期,芯片IP设计与服务提供商安谋科技(Arm China)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高能效嵌入式CPU IP——“星辰”STAR-MC3,在AI算力、能效比和面积效率上实现显著突破。
官方介绍,“星辰”STAR-MC3基于Arm®v8.1-M架构设计,向前兼容传统MCU架构,集成Arm Helium™技术,专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场景打造,可作为主控芯片或协处理器。
传统嵌入式MCU在处理语音识别、图像分析、环境感知等AI任务时往往力不从心,需依赖外部协处理器或云端计算,导致延迟高、功耗大、隐私风险增加。而“星辰”STAR-MC3的推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
其最大亮点在于将Arm Helium™技术融入传统MCU架构。官方给出数据,STAR-MC3的矢量计算性能相较第一代产品提升超200%,这意味着智能终端可以在本地高效运行复杂的AI算法,如语音唤醒、手势识别、环境语义理解等,无需频繁连接云端。这种“本地化智能”不仅降低了通信延迟,也提升了用户体验的流畅性。
在端侧AI应用中,性能与功耗始终是一对矛盾体。STAR-MC3在AI赋能的同时,实现了高性能与低功耗的卓越平衡。其能效比较上一代产品提升3%,在典型运行频率下显著降低功耗,延长设备续航。这对于依赖电池供电的智能眼镜、TWS耳机等可穿戴设备而言,是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此外,STAR-MC3在面效比上也取得突破,相较STAR-MC2提升10%,成为目前支持Helium技术中面积最小的CPU IP。这意味着芯片设计厂商可以在更小的硅片面积上集成更强的AI算力,为终端设备的轻薄化、小型化设计提供了更大空间。AI不再是“奢侈”的附加功能,而是可以高效、低成本集成到主流产品中的核心能力。
“星辰”系列IP的AI能力已在实际产品中得到验证。以恒玄科技的BES2700H芯片为例,其搭载的“星辰”STAR-MC1 IP已成功应用于小米AI眼镜等多款智能穿戴设备。“星辰”STAR-MC1 IP基于Arm®v8-M架构打造,能效比能够达到4.02 Coremark/MHz。BES2700H凭借5麦克风波束成形和骨传导抗风噪技术,实现了清晰稳定的语音交互,其背后正是STAR-MC1在实时响应和算法加速方面的深度优化。
STAR-MC1的商用成功,验证了“星辰”IP在低功耗AI音频处理场景的适配能力。如今,随着STAR-MC3的发布,其更强的AI算力将为实时翻译、视觉辅助、健康监测等下一代智能终端带来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