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 最新消息显示,台积电正加速推进其全球2纳米制程产能布局,计划在台湾南部科学园区周边增建三座2纳米晶圆厂,以应对全球AI芯片需求激增的市场态势。此次新增投资总额约9000亿元新台币(约合286亿美元),将使台积电在台湾的2纳米制程产能规划总量达到10座,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AI需求引爆产能缺口,9000亿新台币加码背后的订单逻辑
台积电此次新增三座2纳米工厂的计划,并非突发决策,而是对AI芯片需求激增的精准回应。据供应链消息透露,台积电原本规划在新竹宝山(2座)和高雄楠梓(5座)布局七座2纳米工厂,但随着生成式AI、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核心客户的订单需求已远超初始规划。台积电总裁魏哲家此前公开表示“做AI的客户全部来找我们”,这一表态为这场产能扩容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脚。
值得关注的是,台积电位于台中的A14厂区已正式动工,该厂区将作为2纳米制程的重要生产基地,与高雄楠梓科学园区的P1、P2工厂形成产能互补。其中,高雄楠梓科学园区的F22工厂(即P1厂)已进入量产阶段,月产能达1万片;P2厂已于8月1日启动设备装机工作,预计年底可启动试产,年底前月产能将提升至3万至3.5万片。
台积电2纳米工艺采用纳米片(Nanosheet)架构,制程精度更高,试产良率已达65%,显著优于英特尔、三星的同类产品。公司预计,2纳米制程在量产头两年的设计定案数量将超过3纳米和5纳米,未来5年内将带动全球终端产品价值达到2.5万亿美元。尤为关键的是,2纳米工艺的性价比优势进一步放大了市场需求弹性。尽管单片晶圆代工价格高达3万美元,较3纳米提升约20%,但凭借全环绕栅极(GAA)纳米片晶体管技术带来的10%-15%性能提升及25%-30%功耗降低,其单位算力成本反而下降12%-18%。这种“提质降本”的特性,不仅让客户更愿意为先进制程买单,也为台积电的大规模产能投入提供了底气。
客户争夺战:苹果、英伟达等大厂齐聚
台积电十座2纳米工厂的宏伟规划,将直接改写全球先进制程的竞争格局。目前,三星和英特尔是其在2纳米级工艺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两者均面临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三星虽宣称2026年将在美国为特斯拉生产AI芯片,但其引以为傲的GAA工艺良率仍停留在50%左右,较台积电低10-20个百分点;英特尔推出的18A制程(等效2纳米)虽获得英伟达投资,却缺乏大规模商用验证,客户转换成本极高——据行业测算,一家头部芯片设计公司从台积电转向其他供应商,仅工艺迁移和良率爬坡成本就高达1.2亿美元。
台积电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成熟度上,更源于与客户生态的深度绑定。苹果、英伟达等核心客户已与台积电形成“联合研发-产能锁定-长期续约”的稳定合作模式,仅英伟达一家就占据台积电3纳米产能的35%,其2纳米订单占比预计将提升至40%。这种深度绑定意味着,即便竞争对手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也难以在短期内争夺核心市场份额。
“客户更换代工厂的成本不只是重新设计光罩,更可能错过一整代AI模型的发展红利。”半导体分析机构TechInsights指出,以英伟达B100 GPU为例,若因制程切换延迟一个季度出货,按当前AI服务器市场需求测算,损失营收可达50亿美元。“没有企业愿意拿自己的市场份额去赌对手的良率。”
面对AI时代的芯片需求浪潮,台积电通过持续加码2纳米等尖端制程投资,不仅巩固了自身技术优势,也为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在芯片制造这一“新工业革命”的核心赛道上,台湾地区正以2纳米技术为支点,持续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演变。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