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0f116-96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在半导体器件当中,提到DIBL时,往往会提到GIDL。所谓GIDL是Gate Induced Drain Leakage的简称。实际上,GIDL与DIBL除了名字比较像之外,实质上并无多少关系。所以最多只能算远房兄弟。

所谓GIDL,实际上是晶体管在截止时的一种漏电机制。以NMOS为例,其发生在漏端高电压,栅极零电压或者负电压的状态。这种状态实际上MOS的电流应该处于Ioff的状态。而由于GIDL的存在,Ioff会异常上升,并且随着栅极负压的增大而变得更明显。

81207630-96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GIDL的例子:实心点NMOS,空心点PMOS。来自M. Lundstrom Lecture Notes EE-612 F06

一般来讲,我们认为器件在线性区漏极电压很小,没有GIDL现象 。从上图明显可以看到在0V时Idsat曲线比Idlin曲线的电流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反方向继续扫描Idsat曲线,Ioff反而会进一步升高。

另外,在这个图中同样也可以看到DIBL。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EDA探索丨第5期:DIBL究竟是什么?

一句话概括GIDL的机制,即是栅极与漏极交叠区发生的BTBT。这里面有两个要素:栅漏的交叠与BTBT漏电。

顾名思义,GIDL即是Gate与Drain之间的漏电。从物理上来说,栅极与漏极之间有绝缘层相隔,如果发生漏电则必须要有一定的交叠区域,来达到“面对面”的效果。对于理想的MOS来说,实际上栅与漏是没有交叠的。但是在实际器件当中,即便是自对准工艺也会让栅极和源漏之间有少量的交叠。这样,栅极和漏极之间便可以隔氧化层相望。

8150f116-96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GIDL机制示意。来自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VOL. 53, NO. 5, MAY 2006

在栅压为负,漏端电压较大时。在栅与漏的交叠区会产生一个小的耗尽区,称为Gate-induced Drain DepleTIon Region。在这个区域当中,新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可以被Body或者Drain端收集,产生电流。

至于新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可以是自然的热激发,但是更主要的是BTBT,即Band-to-band tunneling的简称,中文一般叫做带间隧穿。

817790e6-966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漏极耗尽区BTBT示意。来自M. Lundstrom Lecture Notes EE-612 F06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导带中未被电子占用空能态与价带中被电子占用能态有相同能量,当势垒区比较窄时,电子可以从价带直接到导带,从而产生电子空穴对。进而载流子被收集。这个过程与太阳能电池是类似的,即半导体被光激发之后产生额外的电子空穴对,之后被分离与收集。只不过在BTBT当中,这种过程是在电场作用发自发产生的。但是产生了额外电流这一点是相同的。

GIDL主要影响的是半导体器件在关断状态下的功耗,随着器件普遍的移动化,小型化趋势。这种漏电是必须要克服的,否则会大大影响产品的续航表现。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既然GIDL的两个要素是栅漏电极的交叠和BTBT,那么我们在器件设计时,要尽量地减少栅极的交叠设计,同时仔细设计LDD等方法,以减小Gate-induced Drain DepleTIon Region的电场,从而降低BTBT的发生。

Loading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