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制造工艺科普(6)• 开洞+刻蚀

微电子制造工艺科普(6)• 开洞+刻蚀

到了制造工艺的最后一步了(虽然还不是本系列的最后一期),还是蛮佩服自己的。把这两年所学写成科普呈献给知乎,也是件挺费脑的事情。

————————————————————————————————————–

书接前文。前文说到源极漏极,重点介绍了剥离(lift-off)工艺和电子束蒸发沉积,而且还留了两个小问题给读者。本文文末将给出答案。

七、开洞(VIA)

7.1 VIA

标题VIA,VIA这个术语用中文该怎么翻译,不知道。。。就称之为“开洞”好了。

最后一次请出流程图:

Fig. 10 TFT制造工艺流程简图 (0)完整Si晶圆,晶圆太大了,画不下!(1)切好的Si衬底, (2)镀上SiO2介电层,(3)镀上ZnO沟道层,(4)沟道图形化(Channel Define),(5)源极(Source)漏极(Drain),(6)把栅极,也就是Si,开出来
 

本系列前几篇文章讲述了硅片从(0)到(5)的心路历程,这一期说说最后一步,(5)-(6)。这一步就是在SiO2上开个洞。那为什么要开这个洞?是因为Si衬底在这个器件中充当了栅极的作用,用以控制ZnO沟道的导电情况。详情请参考本系列的第一期和第三期“微电子制造工艺科普(1)• 晶体管 – 知乎专栏”、“微电子制造工艺科普(3)• 介电层沉积 – 知乎专栏”,蟹蟹。

下面把上图中VIA省略的工艺细节呈现出来。

Fig. 25 VIA完整工艺图(为了图片展示,图中各层材料厚度不成比例)。(1)已经做好了S/D的TFT;(2)涂上光阻,并曝光、显影,漏出需要开洞的地方;(3)把暴露出来的SiO2刻蚀掉;(4)洗掉光阻,大功告成 

上图的工艺很简单,就是一步光刻。光刻的详情请参考第二期文章微电子制造工艺科普(2)• 光刻 – 知乎专栏,这里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讲讲SiO2的刻蚀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也趁这个机会,全面的介绍一下刻蚀。

7.2 刻蚀(Etching)

其实刻蚀这一步在先前多篇文章中都有涉及,但一直没有全面地成系统地介绍。这篇文章本来会比较短的,那就正好在这里说说刻蚀,凑凑篇幅。

刻蚀工艺分成两个大类:湿刻(Wet Etching),和干刻(Dry Etching)。

湿刻:用某种腐蚀溶液与被刻蚀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在各个方向上发生,也就是各向同性(Isotropic)的。
干法:腐蚀气体的等离子体轰击被刻蚀材料表面,这个过程包括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其中的物理反应只发生在垂直方向上,所以是各向异性(Anisotropic)的。

7.2.1 湿法刻蚀

我相信湿法刻蚀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就好比高中化学实验,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就没了。这种反应发生在金属的各个方向上,也就是说各方向之间的反应速率没有区别,所以是各项同性的。

湿法刻蚀SiO2用的溶液叫做BOE(Buffered Oxide Etchant)。BOE的溶剂配比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配,但其主要成分就是稀氢氟酸(HF)。 操作的时候需要谨慎。

SiO2 + 6HF → H2[SiF6] + 2H2O

7.2.2 干法刻蚀

干法与湿法比,较复杂,如下图。

Fig. 26 干法刻蚀。图中有标号的过程是化学反应部分:(1)产生刻蚀剂;(2)向样品表面扩散;(3)被表面吸收;(4)与表面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材料被刻蚀掉;(5)反应副产物脱离样品表面;(6)副产物被气体带走。Ion Bombardment是离子对表面的直接轰击,属物理反应部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干法刻蚀既有化学反应,也有物理反应。化学反应的部分和湿刻比,无非就是刻蚀剂从液体变成了气体,原理是一样,所以二者都是各项同性的刻蚀。物理反应的部分是等离子体对材料表面的直接能量轰击,把原子打掉,就好比用针头戳面包,一戳一个孔。这部分是各向异性的,因为等离子体的轰击只有垂直方向。

等离子体轰击有一个缺陷,就是分不清敌我。我既可以轰击下面的材料,同时也是可以轰击遮盖材料的光阻的。此时,光阻要足够厚,不然本该被遮挡的材料也难以幸免了。

刻蚀SiO2用的刻蚀气体是CF4和CHF3,生成SiF4(气体)。

Fig. 27 干刻机(Dry Etcher)
 

好啦,SiO2的刻蚀我们做完了,截止到现在,我们就已经完成了所有薄膜晶体管(TFT)的制造工序了。这篇之后,我会插一篇文章专门讲述TFT的工作原理和电学曲线,为本系列的最后一期 测量 打基础。白白~~

哦哦,差点忘了上期提的两个问题。不知道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没人回答,,,难道是太简单了?

1、第一个问题问,在电子束蒸发沉积中,Au和Ag谁需要的电子束强度更高?答案是Au。电子束蒸发的原理就是用电子束给金属加热,使之气化。所以电子束强度取决于金属的沸点。Au的沸点2970C,Ag的沸点2162C,所以Au需要更高的电子束强度使之气化。你答对了么?

2、第二个问题问,当沉积在QCM上的金属薄膜足够厚,使得压电效应灵敏度下降到不足以监控厚度变化的时候,怎么办?答案很简单,换一块新的呗~~~

Loading

作者 yinhua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