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网型变流器(Grid-Forming Converter)是一种能够主动构建电网电压和频率的电力电子设备,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惯量响应和阻尼特性,为电网提供动态支撑。

构网型变流器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电网的底层控制逻辑。传统跟网型变流器被动跟随电网指令运行,而构网型技术通过内置的虚拟同步机算法,使储能设备主动参与电网频率和电压调节。

例如,在西藏措勤微电网项目中,华为数字能源的构网型储能系统通过毫秒级响应能力,成功应对了高海拔地区的极端天气导致的电网波动,验证了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这种技术突破使得新能源场站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支撑”,为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提供了底层支撑。

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推动着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2023年中国构网型储能项目招标量突破2.28GW,2024年一季度新增招标超1GW,主要集中在西北弱电网区域。

这一增长背后是政策驱动与技术成熟的双重作用,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而华为、阳光电源等企业推出的全场景构网型储能系统,将系统效率提升至95%以上,成本下降幅度超过30%。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吸引了更多参与者,从传统电力设备商到新兴储能企业,构网型技术已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赛道”。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在技术路径上呈现出差异化创新。南瑞继保通过构网型静止调相机项目,在西藏电网实现了动态电压支撑与短路电流增强的双重突破;盛弘股份则聚焦模块化储能系统,其PWS1-215M-H变流器支持300Ah以上大容量电芯,通过多分支拓扑结构降低系统复杂度。

更具突破性的是瑞源电气对全功率风电变流器的改造,在广东清远风电场中,其构网型控制技术成功通过了故障穿越、黑启动等严苛测试,为高渗透率新能源场景下的电网稳定提供了新范式。这些案例表明,中国企业正从单一设备创新向系统级解决方案跃升。

技术突破的核心在于算法优化与硬件重构的协同创新。在控制算法层面,多时间尺度协调控制技术结合了虚拟同步机(VSG)与模型预测控制(MPC),实现秒级惯量响应与分钟级功率调节的平衡。

例如华为开发的数字孪生平台通过虚拟调试系统,可提前预测电网扰动并优化参数配置,将调试周期缩短60%。硬件方面,模块化多电平架构(MMC)的应用使变流器容量突破3.4MW,同时支持高压直流直挂,降低了系统转换损耗。这种软硬协同创新模式,正在突破传统电力电子设备的性能边界。

产业化进程仍面临成本与标准的双重挑战。当前构网型变流器的成本比传统设备高出20%-30%,主要源于高性能IGBT模块和复杂控制算法的开发投入。

为此,阳光电源通过碳化硅器件应用将变流器体积缩小20%,功率密度提升35%,为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经济性支撑。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同样制约发展,不同厂商设备的通信协议与控制逻辑差异,导致多机并联时易出现环流问题。行业正在推动《构网型变流器技术规范》的制定,预计2025年完成国家标准立项,这将为市场爆发奠定基础。

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构网型变流器正在开启能源革命的加速度。新疆哈密的风光储联合电站通过构网型控制,将新能源场站故障穿越时间从秒级缩短至毫秒级;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直工程中,构网型SVG实现了动态无功支撑与谐波抑制的协同优化。

这些实践验证了构网型技术在提升电网强度、降低弃风弃光率方面的显著效益。随着《“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推进,构网型技术有望在2025年后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预计到2030年将形成千亿级市场空间。

小结

在这场电力系统的技术革命中,中国企业正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构网型变流器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底座,其市场规模和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国内头部企业通过控制算法优化、硬件拓扑创新及系统级协同三大路径,已实现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落地的跨越。未来随着政策强制配储比例提升,行业将进入高速成长期,技术领先的企业有望占据50%以上市场份额。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Loading

作者 yinhua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