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无人车领域进入了“资本膨胀”时刻,8月白犀牛完成B+轮融资,B轮总额接近5亿元;10月九识智能宣布完成1亿美元B4轮融资,B轮融资累计达到4亿美元;新石器无人车在10月宣布完成超6亿美元的D轮融资,创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私募融资最高纪录。
而自动驾驶领域同样迎来了新的融资热潮,有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自动驾驶领域至少有24起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50亿元。
那么在受到资本再次追捧的背后,这一次不再是概念的兴起,不再是对于未来市场空间的想象,而是实打实的商业化落地。
无人配送车,订单开始落地
无人配送车目前落地情况如何?今年10月深圳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布《功能型无人车月度运行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9月,深圳已向功能型无人车开放路权线路1257条,总计3581公里。其中9月新增开放线路19条、里程396公里,无人车加速上路态势明显。
9月份,深圳市功能型无人车运营总里程为20万公里,环比增长21%,累计完成102万单配送,环比增长13%,这也是功能性无人车在深圳单月运送量首次破百万大关。
其中,无人车运营车辆共798台,环比新增32台,主要分类为无人物流车、无人环卫车和无人巡检车。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无人物流车总量为432台,占比超过54%。
按品牌划分,新石器活跃车辆规模最大,达220台,其次为美团138台;但从月度行驶里程来看,主要进行即时配送的美团无人车9月运营行驶了12.7万公里,排名第一。
这也意味着,在应用落地上,无人配送正在加速覆盖市场,商业化开始逐步跑通。
而紧随而至的是订单。
根据低速无人驾驶产业联盟数据,2024年我国低速无人驾驶行业销售规模已达123亿元,同比增长45%。据预测,2025年我国各类低速无人驾驶车辆的销售数量将超4.7万台,销售金额将达185亿元。预计到2030年销售数量达9.5万台,销售金额有望突破410亿元。
京东物流宣布,未来5年将采购100万台无人车;顺丰2025年无人物流车采购计划超过5000台,同比增幅达10倍;中国邮政已下达7000台无人车采购订单,规模达20亿元。
今年8月的数据显示,新石器在手订单已经接近3万辆,是顺丰、京东、中国邮政在无人车领域的最大供应商;九识智能中标入围中国邮政7000辆无人车集采项目全部标段,且全车系为主选中标人,成为中国邮政智能化升级的核心供应商。
与此同时,各部门以及各地也推出了有关推动无人配送车落地的政策。包括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广泛应用;到2030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支持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推进无人配送车示范应用,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而杭州在去年5月出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个为低速无人车立法的城市,开放八个城区作为测试区;河北保定在今年5月出台《无人配送车道路测试与商业示范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无人配送车测试、运营、事故处理等管理规范,设立联席工作机制推动落地;同时江苏、浙江、广东等多地也陆续划定特定测试区域和运营路线,允许无人配送车进行公开道路测试,并推动地方标准制定,支持“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无人配送车商业模式转向订阅制,助推市场爆发
去年,无人配送车的价格普遍在10万元以上,比如菜鸟GT-PRO售价为14.98万元起,包含车辆硬件和五年技术服务费。而今年推出的菜鸟GT-Lite,价格直接打1折,只需要1.68万元,但只包含车体,菜鸟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服务费需要另外每年支付2万元。
这种订阅模式降低了购车门槛的同时,更容易吸引企业用户尝试。在极低的硬件价格下,如果体验不如预期,可以及时停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幅降低了试错成本。
今年推出的九识E6系列,同样是类似的模式。E6售价1.98万元,FSD月度订阅费用为1800元,年费为21600元。
对于乘用车上的L2级智能驾驶,订阅模式目前没有受到市场认可,主要原因是由于智驾能力低于消费者预期。但对于B端的L4级无人车来说,订阅模式似乎有机会成为破局的转折点。
保障L4级别安全,无人配送车传感器需求暴增
作为L4级别的自动驾驶应用,无人配送车为了应对实际落地面临的安全问题,今年推出的多款无人配送车,都开始采用更加豪华的传感器配置。
比如今年7月我们报道的京东物流无人轻卡VAN,具备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是物流行业内载货量最大的无人轻卡,可替代传统4.2米货车用于物流摆渡及传站等环节。该车型集成高精度定位和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包括3颗激光雷达、20颗摄像头、12颗毫米波雷达,在实现360°无盲点感知的同时,提升系统冗余。据称VAN所搭载的传感器配置下,检测范围较传统方案扩大19倍,感知性能提升3倍。
而从今年发布的L4级别无人配送车来看,激光雷达也已经成为了标配。九识在今年6月推出的E6长续航版、MAX版上,延续了九识的“仿生传感器布局”设计,采用四种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基于激光和视觉融合感知技术,搭载了occupancy network技术栈,实现对物体的识别、追踪和预测,保证车辆在夜间、雨雾等复杂环境下的识别能力。
菜鸟最近推出的平价无人配送车GT-Lite也同样搭载了一个激光雷达,与GT-Pro在传感器硬件上保持一致,搭载1颗360雷达以及11颗高清摄像头。自动驾驶系统则使用了菜鸟自研的轻地图技术,不依赖高精地图,以降低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L4级别的无人驾驶车型普遍需要采用360°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在传感器布局上局限较大,对整车外观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
但今年新推出的一系列L4级无人配送车,包括京东物流VAN、九识E6系列、新石器X12等,开始使用与乘用车类似的前向激光雷达或补盲激光雷达。猜测原因可能是车型体积相比过去的无人配送车增大,车顶单颗360激光雷达的布局盲区较大,且分辨率不高,叠加BEV和occupancy network等技术的应用,导致自动驾驶系统对360激光雷达的依赖降低。
可以预见,量产成本更低的Flash固态激光雷达,会在未来成为L4无人车的重要传感器选择。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