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锂电池在当今社会占据越发重要的地位,人们对电池容量、充电时长、循环寿命等性能方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以循环寿命为例,更长的循环寿命能够使电池使用更持久,从而大幅降低运维成本。
一般而言,磷酸铁锂电池的理论循环寿命约为 6000 次。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数据通常会打折扣,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其循环寿命为 3500 次。
为了提升电池性能、降低成本,不少企业纷纷推出相关技术。比如宁德时代在 2024 年 10 月申请的专利(公开号 CN 119381563 A)显示,在电解液中添加氟磷酸盐和 / 或硼酸盐,利用其低 LUMO 能级特性,可在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 SEI 膜,阻挡低粘溶剂与负极接触,减少副反应;同时,添加剂还能与正极金属离子结合,抑制过脱锂现象。
从技术原理来讲,氟磷酸盐分解产生 LiF 和 Li3PO4,硼酸盐分解产生 Li2B2O4,这些成分共同构成致密的无机 SEI 层,抑制锂枝晶生长和电解液副反应。硼酸盐的硼氧键(B-O)具有高离子传导性,能够提升 SEI 膜的锂离子传输效率,减少极化现象。
实验表明,稳定的 SEI 膜减少了活性锂和电解液的持续消耗,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超过 10000 次,容量保持率≥95%。
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在刀片电池中添加氟代碳酸乙烯酯(FEC),通过形成富 LiF 的 SEI 膜,将循环寿命提升至 6000 次以上,容量保持率≥85%。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在富镍正极电解液中添加 LiPO2F2,抑制过渡金属溶解,使电池在高压循环 200 次后容量保持率达 97%。
此外,固态电解质技术也能显著延长电池寿命。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骋教授团队开发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成本仅为传统硫化物的 8%,与锂金属负极搭配时,循环寿命可达 4200 小时,全固态电池循环 200 次后容量保持率为 89.29%。
在电池结构与材料方面,也有诸多技术创新。比如吉利神盾短刀电池,采用碳纳米管和低阻抗添加剂,使内阻降低 30%,在 – 10℃环境下续航保持率为 95.58%,循环寿命提升至 4500 次。
格瑞普推出的高倍率磷酸铁锂电池,通过优化电极结构,实现 40C 放电容量保持率 93%,25C 放电循环 300 次后容量保持率 94%。
当然,还有其他技术路线可有效延长电池寿命。例如在电极中预先嵌入锂源(如 Li2O2),补偿循环中的锂损失,可提升循环寿命 20%-30%,不过这种方式成本较高。另外,加入 BMS 智能管理系统也能起到作用,像上海派能采用异常耗电自动切断技术,将电池寿命延长 20%。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上述这些技术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氟磷酸盐和硼酸盐可能增加电解液黏度,影响电池低温性能,需要通过优化溶剂配比(如添加氟代碳酸乙烯酯)来平衡。
在固态电解质方面,硫化物电解质存在空气敏感性和高成本问题,仍有待突破;氧化物电解质的界面阻抗问题也尚未完全解决。
因此,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2025 – 2030 年将是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超 200GWh,而电解液添加剂技术将在中短期内持续主导低成本长寿命电池市场。
小结
宁德时代通过优化电解液添加剂,实现了磷酸铁锂电池寿命的大幅提升。同时,预锂化、正极改性、人工 SEI 膜等技术也从不同角度延长了电池寿命。未来,多种技术协同发展(如材料、电解液与工艺的联合优化)或许会成为主流发展方向。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