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宣布在全球部署 100 万台机器人,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全球物流行业迈入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新阶段。第 100 万个机器人被送往日本东京的运营中心,加入覆盖全球 300 多个设施的机器人军团。从 2012 年收购 Kiva Systems 起步,亚马逊用 11 年时间实现了机器人数量的指数级增长。
亚马逊机器人持续进化
2019 年,亚马逊(Amazon)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预测,在未来十年内,机器人系统将先进到足以像人手一般灵活抓取物品。从当前的结果来看,这一目标不仅实现了,而且被提前完成,亚马逊的机器人军团已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态。
早期,亚马逊部署的机器人是 Kiva 机器人,这是由 Kiva Systems 公司研发的仓储自动化设备。2012 年,亚马逊以 7.75 亿美元将其收购,并整编为 Amazon Robotics 部门,主要用于提升仓库货物分拣效率。
Kiva 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相对有限,采用二维码视觉导航技术,地面每隔 1 米铺设二维码,机器人通过双摄像头识别位置,定位精度达 ±10mm。其独特的滚珠丝杠升降设计,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箱实现货架抬升,可承重 340 公斤(720 磅),结构紧凑且可靠性高。不过,Kiva 机器人仅能用于搬运货物。
亚马逊目前广泛部署的是大力神 (Hercules) 机器人,自 2017 年部署以来,始终是仓储自动化的核心设备。其设计初衷是应对传统 Kiva 机器人无法处理的重型货物搬运需求,例如家电、家具等大件商品。通过独特的机械结构与智能控制系统,大力神实现了 1250 磅(约 567 公斤)的单次举重能力,相当于同时搬运 3 台家用冰箱。大力神机器人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亚马逊仓库工人日均步行距离从 8 公里降至 1.6 公里,肢体动作次数减少 40%,工作内容从体力消耗转向监控机器人状态、处理异常订单等认知型工作。亚马逊数据显示,部署大力神后,单个员工年处理包裹量从 2015 年的 175 个增至 3870 个,效率提升超 20 倍。
作为亚马逊机器人军团的智能手,Vulcan 自部署以来,彻底改写了仓储自动化的游戏规则。其采用双臂协同设计,一条机械臂配备 3D 视觉摄像头 + 真空吸盘,可精准识别并抓取形状不规则物品(如软包装零食、异形玩具);另一条机械臂通过力反馈传感器实时调整货架内商品排列,使存储空间利用率提升 20%。
亚马逊相关负责人表示:“Vulcan 通过接受物理数据训练,包括力和触觉反馈,已经能够拣选亚马逊约 75% 的库存商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性能还将不断提升。” 目前,Vulcan 已在华盛顿州斯波坎和德国汉堡的亚马逊仓库成功部署,并已处理了超过 50 万份订单。
人机协作:从替代到共生的范式转型
通过一代又一代机器人的更新,亚马逊仓库里由机器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不过,促成这种局面的是生成式 AI 模型 DeepFleet 的诞生。
DeepFleet 的训练数据涵盖亚马逊仓库内货物流动的全量信息,包括货架移动轨迹、订单波动模式、机器人能耗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模型可动态预测不同时段、区域的物流需求,生成最优调度方案。
区别于传统的静态路径规划算法,DeepFleet 采用生成式 AI 技术,能够实时生成多组候选路径,并通过强化学习选择最优解。其核心算法结合了图神经网络(GNN)和 Transformer 架构,其中 GNN 建模将仓库布局抽象为动态图结构,节点代表货架、机器人及员工,边代表可行路径,通过 GNN 捕捉节点间的空间关系与交互逻辑;然后利用 Transformer 的注意力机制,分析历史路径数据中的时序模式,预测未来订单对物流网络的影响,提前调整机器人队列的分布。
DeepFleet 具有跨机器人类型的协同调度能力,可同时管理搬运机器人(Hercules)、分拣机器人(Pegasus)和自主移动机器人(Proteus),实现「存储 – 分拣 – 运输」全流程闭环。通过分析用户购买行为数据,DeepFleet 能预测特定区域的商品需求,动态调整库存分布。同时,DeepFleet 通过增强现实(AR)界面与人类员工交互,实时显示机器人状态、异常警报及操作建议。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仓库,员工通过 AR 眼镜接收 DeepFleet 的指令,处理异常订单的效率提升数倍。
不过,亚马逊的员工该怎么办呢?亚马逊的机器人革命正在重构岗位价值链条,员工需主动参与技术赋能的角色升级。以日本东京物流中心为例,员工通过「机器人技术员」培训计划,从传统拣货员转型为系统监控师。也就是说,员工需以技术赋能者而非技术替代者的视角,在智能物流的新生态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定位。正如亚马逊 CEO Andy Jassy 所言:“AI 将把员工从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让工作更有趣”。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