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在第二届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表示,比亚迪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
2月17日,利元亨公告表示,公司已经实现了全固态电池量产全线工艺覆盖,形成包含整线解决方案及关键工段设备的综合能力,预计2026年或有批量固态电池进入装车测试阶段。
国内外全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发展
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在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厂商当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时间进度。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最新阐述了技术路线图: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5-2027年实现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第二代产品将在2027-2030年期间量产,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第三代产品则计划于2030-2035年推出,目标能量密度突破600Wh/kg。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表示,研发全固态电池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化学体系的研究,其中最难的就是“固-固界面”问题。在全固态电池研发上,宁德时代坚持硫化物路线,在近期已进入20Ah样品试制阶段,预计2027年可以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
日本企业在固态电池的进展也十分激进。2024年6月17日,TDK宣布开发出氧化物全固态电池“CeraCharge”第二代,可实现750Wh/L体积能量密度,不封装状态下可达1000Wh/L,比第一代“CeraCharge”高100倍。TDK表示该产品可达1000次循环,预计将应用小型消费电子产品,样品将于2025年开始问世。
此外,松下与丰田成立了一家固态电池企业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 Inc.,计划2027年开始为丰田提供固态电池。
据韩国媒体ELEC报道,三星电机CEO在CES期间宣布,计划在2025年提供固态电池原型,并且在2026年扩大使用产品。三星电机的固态电池也是基于硫化物路线,可以制造成各种尺寸,它可以取代可穿戴设备等小型科技设备中的锂电池。
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三大挑战
车载电池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占到生产成本的3成左右。为了撑起纯电动汽车的价格竞争力,特斯拉和比亚迪正在推进电池自产化。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电动汽车的重要能源解决方案,不过,固态电池产业化存在不确定性。
从经济层面看,固态电池原材料成本高,部分原材料没有实现量产,像锂硫化物价格是碳酸锂的5至1倍,导致固态电池成本远高于传统锂电池。二、生产设备投入大;三、生产工艺复杂,产业链不完善。固态电池整体产业链尚不完善,上下游协同不足,固态电解质、负极等环节尚未形成规模化供应,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
近日,丰田汽车宣布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够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1200公里。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全球汽车行业的关注。但是,丰田汽车给出固态电池量产最早要在2027年,续航距离为现有新能源汽车的2.4倍,可以行驶1200公里的量产车。中国上汽集团的高端EV品牌“智己汽车”计划从2027年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