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完成挂飞测试,95%的信号传输效率、50公里视距稳定接收的核心数据,标志着我国在无人机核心感知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正式从实验室走向实装应用阶段,为无人机通信装备的轻量化与高集成化开辟了全新路径。
技术突破:全3D打印曲面天线实现一体化融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人机技术作为新兴领域的重要分支,正持续推动各行各业的变革。而射频传感器作为无人机系统的“感知中枢”,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无人机的飞行表现与任务执行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核心创新点在于采用全3D打印技术实现曲面天线的精准制造。这种新型射频天线可与无人机蒙皮无缝融合,既保持了无人机外观的完整性与气动流畅性,更显著提升了通信系统性能。
在电力巡检、地质勘探、应急救援等复杂场景中,传感器需同时满足精准传输、轻量化适配、气动兼容三大核心要求,这正是传统技术长期难以突破的三重瓶颈。射频领域专家指出,传统射频天线多采用“机械加工后单独安装”的模式,与无人机曲面蒙皮存在天然适配矛盾:无人机气动布局对表面平整度要求极高,外置天线不仅增加机身重量,还会产生额外空气阻力,直接影响续航能力与机动性能;更关键的是,机械加工的曲面天线精度难以保证,钛合金等材料的薄壁结构加工时易出现变形、回弹问题,导致信号传输效率普遍低于80%。
而大工团队研发的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通过先进3D打印技术实现了天线结构与无人机蒙皮的完美融合,让天线在无人机表面“隐身”。这一设计既大幅减轻机身重量,又显著提升集成度,为无人机轻量化、高集成化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
性能卓越:传输效率超95%刷新行业标杆
实验测试数据显示,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射频传感器信号传输效率超过95%,在50公里视距范围内可实现稳定信号接收。这一性能指标远超传统射频传感器,为无人机通信构建了更高效、更稳定的保障体系。“这相当于给无人机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不仅让无人机看得更远、传得更清,还大幅减轻了机身负担。”参与测试的无人机工程师如此评价。
高效率传输的实现源于双重技术创新:材料层面,团队研发的含多氟结构聚芳醚光固化树脂具备优异介电性能,为信号高效传输奠定基础;结构层面,三维曲面贴合设计最大限度减少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反射与衰减,提升了通信稳定性。高传输效率意味着无人机执行任务时,能更快速、准确地传输接收信息——无论是高空侦察、地形测绘,还是应急救援、物流运输,都能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与数据准确性;同时,稳定的信号接收能力确保了复杂环境下的通信可靠性,降低了因信号中断导致的飞行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的应用场景远超无人机领域。研究人员介绍,其可广泛适配无人机、舰船、超高速飞行器等多个射频通信场景:在舰船领域,曲面适配能力可破解甲板、舰岛等复杂曲面的天线安装难题,轻量化特性能降低舰船载荷;在超高速飞行器领域,超薄一体化结构可承受高速飞行中的气动载荷与高温环境,为高超音速装备的通信制导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此次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的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无人机射频通信技术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通信装备向轻量化、高集成化、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完善与推广,无人机有望在更多关键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