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 在医疗健康领域,数字疗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传统诊疗模式。通过持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动态治疗方案优化,数字疗法已形成“评估-干预-反馈”的闭环系统,正成为突破传统药物治疗局限性、提升慢性病管理依从性的关键力量。
数字疗法是以软件程序为核心、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疗干预手段,通过AI、VR、XR等数字技术,为用户提供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及康复支持服务。
概念界定与演进:从“连接”到“干预”的范式转变
数字疗法与传统数字健康技术存在本质区别。范围最广的是数字健康,即所有以数字化形式对健康产生影响的技术和服务。数字医疗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干预人类健康,但数字技术仅对医疗服务过程起连接和支撑作用,并不直接作用于健康本身。
数字疗法是数字医疗的细分领域,根据国际数字疗法联盟定义,其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由软件程序驱动,用于疾病管理、治疗和预防的干预行为或手段。它以具体产品形态,通过信息、物理因子等方式直接对患者产生影响,既可与药物、医疗器械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也可单独应用。
数字疗法的本质是医疗服务的数字化,可细分为数字疫苗、数字药物和数字医嘱,分别对应预防、治疗和康复三大功能。这一概念于2017年首次提出,2020年11月,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通过首款数字疗法产品。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数百家数字疗法企业投入运营,标志着这一新兴行业正在中国快速发展。
数字疗法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在第四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高峰论坛上,上海觉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陈亮(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杭州虚之实科技有限公司科研总监、首席脑科学专家马宁、上海医科数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树杰、北京决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香杰、杭州迈动数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赵康卿、十二毫米健康科技(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鑫磊,围绕数字疗法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度对话。本次圆桌对话由上海千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侍淳博主持。
对话以开放性问题拉开序幕:“在精神类疾病的数字疗法中,可重复性、通用适配性与个体化、差异化、精准化往往难以兼顾,各位专家能否结合实践谈谈,AI技术能否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治疗?是否有成功落地案例?”
谈及成功案例时,陈亮表示,上海觉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脑意识识别技术,可精准捕捉焦虑、抑郁等情绪特征。目前该技术已完成九万多人次的检测,覆盖不同年龄、性别及国籍群体,充分验证了技术的普适性与精准度。在个性化干预方面,他强调“感官敏感度差异化”是实现精准治疗的核心——通过识别患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主导感官类型,匹配对应的干预手段,例如为听觉敏感者采用声音引导方案,为视觉敏感者结合VR技术开展干预。同时,在干预过程中实时监测训练质量,保障治疗效果。实践数据显示,经过10分钟的针对性训练,患者相关症状通常能得到改善,且训练质量越高,改善效果越显著。
孙香杰从AI的数据整合与场景限定优势切入,提出AI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核心价值在于“全维度数据统筹与精准范围干预”。她指出,AI能够整合患者的行为数据、睡眠数据、心理记录等多维度信息,全面评估患者状态并实现风险预警。其团队的实践案例颇具代表性:针对癫痫患者因疾病引发的心理压力问题,通过划定AI对话范围,聚焦“病史困扰”“工作影响”等具体压力源展开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
侍淳博随后抛出第二个问题:“AI深度学习需要大量训练数据,相较于传统临床样本量,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量才能构建基础模型?”
针对这一问题,陈亮给出针对性解答。他强调,“数据质量与标签质量是核心前提”,而非单纯追求样本量规模。2025年一篇相关论文指出,脑机接口研究中普遍存在噪音干扰问题,导致大量研究陷入“为噪音建模”的困境,此类模型在实验室环境外难以实用。因此他认为,若数据质量高、噪音控制到位,无需超大样本量即可构建有效模型;若数据噪音过多,即便堆砌样本量,也难以提升模型精准度,数据质量与噪音控制的平衡才是关键。
生态协同体系化:从单一产品到全域融合
数字疗法的前沿创新已突破单一产品维度,转向“硬件-软件-AI-医疗服务”的体系化构建,核心在于打破场景壁垒与资源孤岛。十二毫米健康科技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正是构建了超越单一设备的完整体系——从可穿戴监测仪的“数据入口”,到云端分析站的“认知核心”,再到干预引擎的“行动终端”,形成覆盖家庭、学校、医院的全域协同。这种体系化思维在产业化落地中体现为“AI+医联体”模式:通过高级别医生固化临床知识以训练算法,将筛查与干预策略下沉至社区与学校,借助无人问诊室扩展服务触达,解决了眼科专家资源分布不均的痛点。
在监管与临床验证层面,体系化创新推动数字疗法实现“医疗器械化”突破。CT-132通过De Novo通道获得FDA批准,其提交的临床试验数据不仅包括核心疗效指标,还涵盖不同基础用药人群的适应性数据,为后续数字疗法的临床验证提供了“多维度证据链”范式。国内企业则通过“先行先试”政策加速落地,十二毫米在海南建立研发生产一体化基地,借助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推进产品取证,形成“研发-验证-产业化”的快速迭代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样本。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