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技术已成为实现L2+至L4级自动驾驶的核心关键。在各类传感器中,毫米波雷达凭借其全天候感知能力、速度测量精准优势,以及在沙尘、雨雾、弱光等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表现,正成为高阶智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感知组件。
新国标《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的发布,进一步加速了前向毫米波雷达的技术升级。传统三发四收、四发四收配置的毫米波雷达,感知能力相对有限,更多仅作为视觉系统的辅助设备。而新国标提出的锥筒检测、隧道协停等严苛要求,对雷达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八发八收配置已成为中低端智驾平台兼顾性能与成本的高性价比选择。
面对市场需求的迭代与技术发展的趋势,英飞凌作为行业核心参与者,积极布局技术研发,推出了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毫米波雷达解决方案,为高阶智驾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路径一:CTRX8188F射频前端搭配AURIX TC4x MCU
该方案通过AURIX TC4x系列中专为雷达信号处理设计的TC45 MCU,与CTRX8188F射频前端组合,构建起极具竞争力的八发八收雷达系统。其核心优势在于对SoC算力需求较低,可直接输出目标级或点云级数据,显著减轻后端SoC的计算负担,同时能够满足新国标各项要求,完美适配主流中低阶SoC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CTRX8181收发器是英飞凌采用28纳米CMOS技术开发的全新76 GHz至81 GHz雷达MMIC系列代表性产品。该产品具备更高的信噪比和线性度,可有效提升系统感知性能与设计灵活性;同时兼具易用性,能为角雷达、前向雷达、短距雷达等不同传感器提供可扩展平台,并为软件定义汽车的新型架构赋予更强适配性。依托该收发器,OEM及Tier 1企业可显著降低77 GHz车用毫米波雷达应用的开发成本。
路径二:中央架构——SoC集中处理原始雷达数据
随着SoC芯片算力的持续跃升,雷达信号处理模式正从边缘端逐步向中央集中式演进。在该架构下,雷达仅负责原始数据采集,通过高速链路传输至域控制器(ADCU),由高性能SoC进行集中式处理。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雷达端侧的功耗、尺寸与硬件成本,更能充分利用SoC的冗余算力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深度契合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趋势。未来,雷达数据与视觉数据可实现更高效的前融合,并引入AI神经网络处理范式,突破端侧MCU在算力与内存上的限制,释放更大的感知性能潜力。
英飞凌科技汽车业务大中华区高级市场经理王楠表示,采用中央架构的毫米波雷达方案具备多重显著优势:
性能跃升:即便不引入AI算法,仅通过算力与内存的扩展,即可在探测距离、目标分辨率、点云质量等核心指标上实现显著提升;若进一步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完成测角、聚类等信号处理环节,性能将实现二次跨越,部分场景下甚至可媲美激光雷达的感知效果。
成本优化:随着车载摄像头的广泛应用,高速链路的芯片、线缆及连接器成本已显著下降,使得原始数据直传模式具备商业可行性。相较于通过以太网进行数据压缩传输的方式,原始数据直传既避免了抗干扰处理与数据压缩带来的性能损耗,又在综合成本上更具优势。
架构前瞻:雷达有望成为继摄像头之后,第二个实现纯原始数据传输的车载传感器,为未来更多类型传感器接入中央架构奠定基础,真正实现软件可扩展性与智驾等级升级的灵活性。
结语
英飞凌已在毫米波雷达领域完成双技术路径的战略布局:针对算力受限的中低阶智驾平台,CTRX8188F+TC45方案提供高性价比的八发八收边缘架构;针对追求极致性能的高阶平台,中央架构通过SoC集中处理原始数据,实现系统级的成本优化与性能突破。这一双路径策略精准匹配中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未来将有更多基于英飞凌方案的量产项目落地,为高阶智驾感知系统开启全新发展篇章。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