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调研机构 IDC 更新了全球服务器市场的最新情况。该机构预计,2025 年全球 x86 服务器的市场价值将同比增长 39.9%,达到 2839 亿美元;非 x86 服务器将同比增长 63.7%,达到 820 亿美元。

随后,有分析师汇总 IDC 和 Mercury Research 的调研数据指出,2024 年英特尔在服务器处理器市场的份额已降至 63% 以下,具体为 62.7%;同期 AMD 拥有 32.8% 的服务器 CPU 市场份额,且该数据仍处于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 2025 年底,AMD 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攀升至 36%,致使英特尔份额下降至约 55%;展望至 2027 年,AMD 的市场份额可能达到 40%,而英特尔预计将跌破 50% 的关键节点,与此同时,ARM 处理器市场份额可能稳步上升至 10% – 12%;到 2028 年,AMD 和英特尔的市场份额或呈现旗鼓相当之势。

wKgZPGhiZOaAF0WUAA1FX7mFINY981.png

同时,市场数据显示,2017 年英特尔曾占据近乎 100% 的市场份额。

从当前的市场动态和行业预测来看,AMD 在服务器市场的强势崛起以及对英特尔的持续追赶,标志着服务器 CPU 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2028 年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自 2017 年推出 Zen 架构后,AMD 凭借制程工艺和微架构设计上的突破,实现服务器处理器性能的大幅提升。在多核心、多线程处理能力以及能效比等方面,AMD 处理器表现优异,契合了数据中心和企业级用户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从而赢得市场广泛认可,推动其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以 AMD EPYC(霄龙)9004 系列处理器为例,该系列采用全新的开放标准与技术,无论是纯 CPU 部署场景,还是结合 GPU 的混合部署并作为主机运行更大模型的场景,都能凭借出色性能助力企业加速 AI 推理工作负载。在硬件层面,EPYC 9004 处理器配备多达 128 个 AMD “Zen 4” 核心,支持 AVX – 512 指令,大幅提升 AI 推理工作负载的并行处理性能,进而降低对 GPU 加速的依赖;其每时钟周期指令数、DDR5 内存和 PCIe® Gen 5 I/O 相比上一代提升 14%,实现数据的快速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现代 “ZEN” 架构的 AMD EPYC 处理器在设计之初便高度重视安全性,可有效抵御复杂攻击,保护敏感数据,减少停机风险与资源消耗。此外,AMD Infinity Guard 提供一整套创新且稳定的安全功能,在软件和系统层面与行业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形成有效协同。

目前,AMD 已构建起覆盖不同层级和应用场景的服务器处理器产品线,涵盖高性能计算、企业级应用以及云计算等领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同时,AMD 注重与服务器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等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产品在服务器市场的应用与推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反观英特尔,在服务器处理器技术发展上面临诸多挑战。其新一代处理器产品的研发和推出进度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导致产品竞争力下滑。例如,英特尔的 10nm 工艺制程因追求过高的 “完美” 指标多次延期,使得其在先进制程技术应用方面落后于 AMD,影响了产品在性能和功耗方面的表现。以往,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长期依赖双路架构和高端型号的溢价策略,但 AMD 通过单路高性能方案和 Chiplet 设计打破了这一局面。

AMD 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服务器 CPU 市场的竞争,打破了英特尔长期以来一家独大的格局。这种竞争促使双方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以争夺市场份额,进而推动整个服务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英特尔和 AMD 都不能忽视 ARM 架构服务器芯片的崛起。ARM 架构采用精简指令集,指令长度固定、易于译码执行,使得芯片在处理特定任务时效率更高、功耗更低。对于服务器而言,在满足性能需求的前提下,低功耗能够显著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包括电费、散热设备成本等,这对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运营方具有极大吸引力。以 AWS 的 Graviton 系列芯片为例,与同类型 x86 芯片相比,其在能耗效率上表现卓越,能为用户提供更经济高效的计算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发展,ARM 架构的生态系统日益成熟。从操作系统、中间件到各类应用软件,均对 ARM 架构提供良好支持。例如,Linux 主流发行版已全面适配 ARM 架构,众多软件开发商也纷纷推出针对 ARM 架构优化的软件版本,为 ARM 服务器芯片的应用奠定坚实的软件基础,降低了用户从 x86 架构向 ARM 架构迁移的难度。

未来,随着 x86 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多元化架构(Arm、RISC – V)的崛起,服务器芯片行业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市场洗牌,最终推动整个 ICT 基础设施朝着高效、开放、绿色的方向演进。对于用户而言,这场竞争意味着更多选择、更低成本和更适配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而对于产业而言,它标志着一个由技术创新驱动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Loading

作者 yinhua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