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从数据中心到通信、再到汽车,48V架构得到了市场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汽车领域,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升级,汽车48V低压系统也正在逐步提升各大车企、汽车供应链的研发日程。
那么在汽车低压系统上,从过去沿用多年的12V,升级到48V架构,系统电压提升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纳芯微技术专家张雪霁在接受电子发烧友网采访时表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不断演进,对ADAS系统主芯片的算力与复杂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系统功耗。更重要的是,随着底盘等大功率电机负载逐步向线控化转型,电机功耗进一步上升,致使整车低压配电需求大幅增加。传统的12V电池供电体系已难以满足当前及未来的功率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正积极推动向48V电源系统的升级。
作为首款采用48V架构的量产车型,Cybertruck的推出推动了这一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关注与跟进,各大OEM厂商正积极布局48V系统。例如,在去年11月,小米发布了一系列预研技术,其中就包括全主动悬架、48V线控转向及线控制动系统。该全主动悬架为每个车轮分别配备了功率高达4.6kW的强大动力源,能够迅速将油压传递至减震器,最大举升力可超过44,400N。
由于全主动悬架普遍需要大功率液压泵,对功率需求极高,所以12V供电已经无法满足其功率需求,需求升级至48V。比如蔚来与Clearmotion合作开发的主动悬架系统是运行在48V电压下,整车低压系统由两个12V冗余系统和48V系统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全主动悬架对48V也并非是刚需,目前有不止一种技术方案,比如仰望U7上的驱动主动悬架的直线电机则是运行在800V高压,直接用高压大电池包供电。
而目前电动汽车上,12V电池负载一般在2.2kW到3kW之间,这已经是包含智驾算力硬件的功率。张雪霁认为,在智能驾驶方面,可能未来要到L3/L4级的自动驾驶后,才会出现12V供电的瓶颈。
所以,从目前的需求来看,48V可能还称不上是刚需。当然,48 V在技术上本身肯定是具备优势的,支持更大的功率就是一大核心优势,是未来的趋势。但从成本上看,无论是在供应链的角度以及车企的角度,成本大幅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48V供应链尚未成熟,在未大规模出货的情况下,相关部件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适配于12V电气系统的40V车规耐压和适配于48V电气系统的80V车规耐压器件的工艺差别巨大,在工艺方面重新磨合带来的成本;
2、从12V迈向48V,是为了解决功率升高的问题,因此并不会因为电压提升而减小电流,这种情况下,模拟芯片的成本会提高,这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3、48V系统中,接插件、线束等对电磁屏蔽、爬电距离提出更高要求;在ZCU区域控制器内,需要额外增加48V转12V的电源;同时,额外增加的大功率电源需要更多的散热考量。比如,之前ZCU因为功率较小,散热压力不大,可以使用塑料壳。但在增加48V转12V电源后,必须使用金属外壳来散热,这些都带来了额外的器件和系统成本。
张雪霁表示,传统上认为48V能让电流减少至1/4,从而缩小芯片DIE面积、降低成本。但实际上,40V与80V车规耐压工艺差别显著,而国产80V工艺成熟的FAB稀缺,导致前期成本反而上升。同时,48V的目的在于应对更高功率,电流并非简单减少到1/4;在相同电流下电压升高,模拟芯片成本甚至可能增加100%。
虽然整车直接切换到48V体系在成本和性能逻辑上仍不够成熟,但48V是明确的发展趋势。无论车厂、Tier1还是芯片公司,都在坚定推动供应链演进。其中,电机类负载、CAN接口和供电电源率先被催熟:车厂和Tier1正布局48V电机模块、ZCU模块以储备技术;芯片公司则优先开发48V马达驱动、电源与接口产品;FAB厂也在加快80V车规工艺的优化迭代。
不过,48V系统升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模拟芯片成本的大幅提升。与12V系统相比,48V系统中多类芯片都需要技术升级以实现适配。纳芯微已在这些方向上提前布局,并取得了快速进展。
据了解,在48V系统中,首先升级的主要是带有电机的设备,包括热管理的散热风扇、油泵、水泵、底盘转向电机、甚至是座椅的电机等,所以马达驱动类的芯片,包括BLDC 马达驱动、半桥和全桥预驱等负载类的产品;功率配电方面,高边开关、eFuse等也需要升级到48V;电源方面,大量48V转12V电源需要PMIC等不同功率等级的DCDC电源芯片升级;接口方面,CAN芯片 VCC 供电在 12 伏,但唤醒引脚需耐压 48 伏,所以CAN 总线的 pin 脚也需要48 V耐压;另外,音频功放芯片、大灯LED驱动芯片等,都有机会升级到48V。
纳芯微目前针对汽车48V架构趋势,已率先布局高压平台芯片级解决方案,涵盖前照灯、电气系统隔离驱动、CAN接口芯片、马达驱动等关键品类,以满足未来将快速增长的48V需求。
对于国内48V架构的规模落地,目前多家头部OEM厂商普遍会在2027年下半年实现量产上车,初期会在一些高端车型上率先搭载。
毫无疑问,48V替代12V的趋势正在不断加速,而这一轮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将会带来更高的单车芯片价值量,尤其为本土模拟芯片厂商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