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固态电池技术被视为突破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瓶颈的关键所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凭借其出色的化学稳定性和宽温域适应性,逐渐成为与硫化物路线并驾齐驱的重要技术分支。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锂镧锆氧(LLZO)体系中引入钽(Ta)元素的创新尝试,不仅使锂离子电导率获得近10倍的显著提升,更通过优化合成工艺,为氧化物固态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带来了曙光,在储能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

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性能直接关乎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传统 LLZO 电解质虽然具备高达5V的电化学窗口,工作温度范围可覆盖-20℃至200℃,但其锂离子电导率仅为10⁻⁴ S/cm,仅达硫化物电解质的十分之一,这一缺陷严重制约了其广泛应用。

此外,晶界电阻过高、烧结过程中锂元素挥发导致的结构缺陷,以及超过1100℃的严苛制备条件,使得LLZO长期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难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科研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元素掺杂能够有效调控LLZO的晶格结构。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可知,钽原子的5d轨道与锂离子的2s轨道之间存在强耦合作用,这种作用在LLZO晶格中构建出直径达0.45nm的超离子传输通道,相比原始结构扩大了20%。

这种类似纳米级高速通道的设计,将锂离子迁移能垒从0.65eV大幅降至0.32eV,使得LLZO的电导率突破至10⁻³ S/cm,首次达到与硫化物电解质相当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钽元素的引入显著改善了烧结条件,将原本超过1100℃的高温降至900℃,同时烧结时间缩短40%,有效解决了锂挥发导致的成分偏差问题,材料致密度提升至96.8%。

性能的飞跃为固态电池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当钽掺杂LLZO与锂金属负极结合,全固态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较当前主流三元电池提升67%。

实验室数据显示,搭载该电解质的软包电池实际能量密度已达425Wh/kg,在-20℃低温环境下放电容量保持率高达85%,60℃高温环境下循环500次容量衰减仅12%。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将大幅提升,一辆搭载70kWh电池的紧凑型汽车,续航有望从500公里提升至800公里以上,且能实现10分钟补充400公里续航的超快充模式。

在安全性方面,钽掺杂LLZO同样表现卓越。传统液态电池的电解液燃点低于150℃,存在热失控风险,而钽掺杂LLZO的热分解温度超过800℃,从根源上消除了这一隐患。针刺测试中,含该电解质的电池短路后表面温度仅上升至85℃,无起火爆炸现象;挤压测试里,即便电池发生30%的形变仍能正常工作。

这种高安全性使其在储能电站、航空航天等对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极具应用潜力,在100MWh级储能项目中,采用该电解质可降低40%的消防系统成本,并省去复杂的热管理模块。

生产成本上,钽掺杂LLZO也展现出明显优势。不同于硫化物电解质需要高纯氩气保护、纳米级原料分散等严苛生产条件,钽掺杂LLZO的制备仅需普通箱式炉和行星球磨机,原材料成本降低60%。

以年产10万吨电解质计算,新的工艺路线可节省设备投资3.2亿元,能耗降低55%。预计到2028年,采用该电解质的固态电池生产成本有望降至120美元/Wh,比同期硫化物电池低30%,与当前液态电池成本区间接近。

尽管取得了重大突破,钽掺杂LLZO技术在产业化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电解质与正极材料的界面阻抗目前仍高达150Ω・cm²,主要因高镍正极在循环过程中产生微裂纹并发生元素扩散所致。

科研人员正着力研发石墨烯氧化物包覆层和锂镓合金过渡层,目标是将界面阻抗降至30Ω・cm² 以下。同时,针对固态电解质与硅基负极的兼容性问题,通过纳米晶结构设计,将硅负极膨胀率控制在120%以内,循环寿命提升至800次。

此外,当前固态电池领域缺乏统一的测试标准,不同企业的性能数据难以横向比较,这对行业发展形成阻碍。建立涵盖电导率、界面阻抗、热稳定性等12项核心指标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规范》迫在眉睫,同时安全认证体系也需尽快完善,为行业准入提供可靠依据。

全球固态电池产能规划的快速增长,使得钽元素的供需平衡面临挑战。2024年全球钽矿产量约1.5万吨,若全部用于LLZO生产,仅能满足50GWh产能需求。为应对这一问题,业界一方面开发钽尾矿回收技术,回收率已达92%;另一方面探索铌元素部分替代方案,在保证电导率的前提下,将钽用量降低30%。

小结

钽掺杂LLZO技术的突破,不仅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成果,更是一场从材料设计到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它证明了氧化物固态电池路线的可行性,为储能技术开辟新路径,成功避开硫化物的界面难题,突破传统LLZO的性能瓶颈。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应用,氧化物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能源存储从可用迈向好用,重塑万亿级储能市场格局,助力人类迈向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新时代。

文章来自:电子发烧友

Loading

作者 yinhua

发表回复